乡村振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农业农村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是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可以好不夸张地说,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无从谈起。从当前我国发展所处的阶段位置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也最为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牢牢端住了中国人自己手中的饭碗;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兄弟群体科技素养大幅提升;传统农村旧貌换新颜,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大量贫困村取得扶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党的十九大在充分总结了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等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既是对过去一系列“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深入贯彻和延续,也是在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情形下的新思想新战略新尝试,是未来我国解决好、发展好、提升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遵循。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符合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经验规律。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发达国家,都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乡村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美国和法国等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本国乡村发展,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运动和日韩等国家纷纷加强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无一不在说明乡村存在的巨大价值。结合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旧突出的客观实际,进一步挖掘乡村在物质资源保障、生态环境涵养、人居环境提供、乡村道德价值规范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加强城乡双向流动,是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式,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部门和农民兄弟一直以“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形式补贴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我国建成世界上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功臣。但我国农业整体上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机械化、半机械化水平同美、日等国相比,差距依然较为明显,在生物育种、科学养殖方面也存在一定技术代差。尽管农民兄弟群体素质大幅提升,也多有“触网触电”现象,但多局限于部分地区及数量较少的年轻大学生群体,占绝大多数的传统农民群体尚未缺乏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武装,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尚未充分建成。基于农业发展的客观国情,在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和“双创”战略的背景下,找到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找准农民群体与新兴技术、创新创业之间的结合点,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复兴乡村文化、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的果敢探索。长期以来,大量青壮农村劳动力的持续流出导致了大量农村的破败衰亡,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扭曲了乡村文化和社会结构,安贫乐道的乡村价值体系日益受到破坏,低级粗俗的乡村文化内容开始大行其道。曾经的“乡愁”“田园生活”“古村落”“江南水乡”等也不见了,不少乡村人居环境出现恶化,垃圾围城、污水围城也绝不再是耸人听闻的“谣言”。针对乡村文化日渐式微、乡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等现实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精准出击、集中发力,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政治三年行动方案》,并在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提升民智民力等方面花大力气,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也标志着这两个方面的集中整治、改造、提升、优化将成为下一阶段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

总的来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最新战略举措,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版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要事和好事。

上一篇:特色村镇建设要对接好乡村振兴战略

下一篇:乡村振兴 五个方面都要强